创始人的影响力毋庸置疑。虽然没有任何确切的信息证明马云还在对阿里的决策发挥核心作用,但几乎所有人都相信,他3月26日以来两次出现在阿里总部,随后该公司便发生两次重大组织变革和人事变动,绝非偶然。
张勇去职集团,在公众的常识里,必然是他有某种“罪”——“罪”当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,但过错却是要被认定的。因其职位之故,此“罪”不太可能是业务失误,而大概率是战略失误;涉及战略,失误常常是重大的。
大企业的罪与罚,从来不是商学院教科书那般写好的。家族控股的西方跨国公司更换主要职业经理人,也免不了董事会里的一番幕后交易。国内近如京东,CEO去职,只需要在职的创始人一声令下;龙湖八零后一肩挑,也是创始人亲自遴选的结果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阿里稍稍复杂一些。这不仅是因为股权分散,还因为创始人已经退休。如果是宫斗,闹到董事会投票,只会是多输。这时候,创始人的影响力就成了关键因素。
半是体面,半是事实,公众所见,对张勇的业务能力评价还是很高的。但无论是以无形的阿里的名义,还是以有形的阿里核心决策层的名义,也无论是“被动降罚”还是“主动罪己”,抑或是代人领过,张勇去职集团这件事,都预示着阿里的一种反思,以及,一种基于战略的调整。
过去5年,阿里最大的问题,是创新的停滞。而创新曾经是阿里的通行证。
当然一定程度上,外部环境的变化,尤其是监管趋严,是巨大的制约。但这种约束是同等施加于所有市场主体的。比如,就业务架构而言,阿里的竞争对手之一京东,2018年以来,先后推动了批量控股子业务集团的上市:5家已上市,2家在途;而阿里只在今年3月底才宣布成立六大子集团,寻求独立上市,正好晚了差不多5年。
据说业内达成了一个共识:管理层的失误之一,或者说最大的失误,是阿里没能阻止拼多多的崛起,市场份额不断被侵蚀。
但事实上,这是一个伪命题。没人能够阻止拼多多的崛起。先哲说,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。
当年,淘宝基于规则的整治,让几十万商家被迫洒泪离开,而拼多多应时而生,接过并扩大了这个淘宝赖以生长的基本盘。过去三年,消费降维,后者趁势圈占了更多的领地。
之所以说这是一个伪命题,其一:并不像一些观点声称的,互联网只有第一没有第二,我们这个庞大而多维的消费市场,其实可以容纳两三个甚至三五个淘宝拼多多并驾齐驱;其二,消费升级或者降维,并不是划江而治,无法逾越,比如京东的下沉和“低价”,就是自如转换的;其三,现实已经并将继续证明,追求更美好、有品质的生活,与消费降维,是可以并行不悖的。
我们不能苛责拼多多的崛起有赖于那些年消费环境的包容,正如不能苛责头条的崛起是基于知识版权特定领域的模糊。如果要回溯原罪,很多大企业都难逃被纠。
淘天集团是阿里的基本盘,但至少在过去的5年,淘天是处于守势,甚至安于守势。在商业战场,守是守不住的。所以,不是这个拼多多,就一定会有其他的“拼多多”来蚕食。
延伸开来,电商是阿里的基因。它包括国内电商业务,也包括跨境电商。今年一季报出来后,有报道说,蒋凡以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。因为他执掌的国际数字商业集团是阿里子业务集团增长最快的。
客观地说,阿里是最早布局跨境电商的大企业之一,到今天,也算是枝繁叶茂。速卖通、阿里国际站、东南亚电商平台Lazada、土耳其电商平台Trendyol、南亚电商平台Daraz,以及埃文斯透露即将推出的“欧版天猫”——阿里系跨境电商的多样化、本土化,即使放在国际视野来看,几乎无出其右者。
但与此同时,为什么拼多多的Temu推出几个月,就风靡北美和澳洲?甚至有与SHEIN并驾齐驱的劲头?当然,Temu有它自己的问题,比如备受诟病的低价策略、疯狂营销和涉嫌盗版侵权等等,此处暂不予讨论。有观点认为,Temu势如破竹,阿里多品牌、多条线的跨境电商也不得不重视单一品牌的Temu。
拼多多不仅在国内电商侵吞阿里的领地,短时间内还在跨境电商异军突起,是值得阿里高层反思的。
我们没有资格代替阿里自己的战略研判与思考,更无意施以简单的责难与批判。也许,阿里的组织变革与人事调整,正是因为它意识到了自己站在了又一个十字路口:唯有创新,才能让它重回头雁的位置。
然而,创新从来不是大企业的专利。正如业内所言,如果大企业永不犯错,一直站在创新的最前沿,还有其他企业的机会吗?从而,它会不会实质上扼杀创新本身?
即便商业竞争如此残酷,我们对包括阿里在内的大企业仍保持期待,是因为它们值得期待。拉长到新的30年甚至100年来看,所有的商业之“罪”都将随风而逝,所有的商业之“罚”也将成为不懈前行者的垫脚石。
关键词: